茯苓发表时间:2023-11-24 10:41 茯苓的种植和炮制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(Schw.)Wolf 的干燥菌核。多于7~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发汗后,摊开晾至表面干燥,再发汗,反复数次至现皱纹、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阴干,称为茯苓个;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阴干,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。 【原形态】 菌核球形、卵形、椭圆形至不规则形,长10-30cm或者更长,重量也不等,一般重500-5000g。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,深褐色,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;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,粉粒状。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,全平伏,厚3-8cm,白色,肉质,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。菌管密长2-3mm管壁薄,管口圆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径0.5-1.5cm,口缘裂为齿状。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,平滑,有一歪尖,大小(7.5-9)μm×(3-3.5)μm。 【生境分布】 · 生态环境:生于松树根上。 · 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 性味甘;淡;平 性状· 茯苓个:呈类球形、椭圆形、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,大小不一。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明显的皱缩纹理。体重,质坚实,断面颗粒性,有的具裂隙,外层淡棕色,内部白色,少数淡红色,有的中间抱有松根。无臭,味淡,嚼之粘牙。 · 茯苓皮:为削下的茯苓外皮,形状大小不一。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,内面白色或淡棕色。质较松软,略具弹性。 · 茯苓块: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块片状,大小不一。白色、淡红色或淡棕色。 · 赤茯苓: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。 · 白茯苓: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。 茯苓的效果功效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。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痰饮咳逆,呕哕,泄泻,遗精,淋浊,惊悸,健忘。 经脉主治渗湿利水,益脾和胃,宁心安神。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痰饮咳逆,呕哕,泄泻,遗精,淋浊,惊悸,健忘。 · ①《本经》:主胸胁逆气,忧恚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 · ②《别录》:止消渴,好睡,大腹,淋沥,膈中痰水,水肿淋结。开胸腑,调脏气,伐肾邪,长阴,益气力,保神守中。 · ③《药性论》:开胃,止呕逆,善安心神。主肺痿痰壅。治小儿惊痫,心腹胀满,妇人热淋。 ·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补五劳七伤,安胎,暖腰膝,开心益智,止健忘。 · ⑤《伤寒明理论》:渗水缓脾。 · ⑥《医学启源》:除湿,利腰脐间血,和中益气为主。治溺黄或赤而不利。《主治秘诀》云,止泻,除虚热,开腠理,生津液。 · ⑦王好古:泻膀胱,益脾胃。治肾积奔豚。 · ⑧《药征》:主治悸及肉瞤筋惕,旁治头眩烦躁。 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0~15g;或入丸散。宁心安神用朱砂拌。 注意禁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。 ·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马蔺为之使。恶白敛。畏牡蒙、地榆、雄黄、秦艽、龟甲。 · ②《药性论》:忌米醋。 · ③张元素:如小便利或数,服之则损人目。如汗多入服之,损元气。 · ④《本草经疏》:病人肾虚,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,皆不得服。 · ⑤《得配本草》:气虚下陷、水涸口干俱禁用。 |